帶狀皰疹是一種疼痛性皮疹,通常伴發水皰,又稱為帶疹或生蛇。帶狀皰疹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占53%)、頸神經(20%)、 三叉神經(15%)及腰骶部神經(11%),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區域 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為3~4周。

神經痛為主要癥狀,可在發疹前、發疹時以及皮損痊愈后出現。疼痛可為鈍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燒灼感,多為陣發性,也可為持續性。老年、體弱患者疼痛較為劇烈。其他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寒顫及胃部不適。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帶狀皰疹感染可能導致肺炎、聽力問題、失明、腦膜炎(腦炎)或死亡。

在急性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以通過接觸或呼吸道傳播,皮損結痂后,病毒失活不再具有傳染性。

哪些人易感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疾病。初次感染該病毒可表現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會潛伏在人體背根神經或顱神經中,處于休眠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水平下降,病毒被再激活的風險逐漸增加。以下人群是帶狀皰疹的高風險人群:

1.50歲以上老年人

年齡是帶狀皰疹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隨著衰老進程,人的免疫力逐漸下降,VZV病毒被再激活的風險逐漸增加。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明顯高于小于50歲的人群,并且病情也更嚴重,發生后遺神經痛的概率更大。

2.慢病患者需重視

慢性病患者離帶狀皰疹更近,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慢阻肺患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患帶狀皰疹疾病的風險增加。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腫瘤、HIV、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長期接受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放療的患者。

3.勞累、應激、創傷人群

較強程度勞累、壓力大、精神狀態疲勞的人群,以及應激、創傷人群的免疫水平可能會一過性降低,更容易發生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好了

為啥還疼?

有種劇痛叫 “帶狀皰疹”!但為什么有的人皰疹痊愈了還會一直疼?甚至連衣服碰一下都受不了?為什么還有的人皰疹痊愈后疼痛消失,間隔一段時間又開始疼?

專家提示,如果出現以上幾種類似情況,您一定要警惕是否得了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什么是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PHN屬于最典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之一,其疼痛部位通常比皮損區域更廣,PHN通常有以下4種疼痛的表現形式:

1.燒灼樣或針刺樣痛,常呈持續性發作;

2.過電樣痛、撕裂樣痛或放射痛,表現為簡短發作,間隔時間不固定;

3.觸覺和痛覺超敏(衣服觸碰甚至風吹都可以誘發疼痛),疼痛程度多為中到重度;

4.感覺過敏或感覺異常,包括局部麻木、蟻行感或者瘙癢感。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

發病機制

帶狀皰疹在急性期時,激活潛伏在背根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使其大量復制從而引發炎癥,導致局部神經組織損傷,致使相應的周圍神經敏化從而出現疼痛。這一時期的疼痛主要包括皮損局部的傷害感受性疼痛和DRG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急性期皰疹疼痛的患者,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藥也會起到一定作用的原因。

而PHN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神經可塑性改變關系密切。神經敏化、神經去傳入以及交感神經異常都是研究的熱點。

神經敏化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樞敏化。帶狀皰疹可導致外周的傷害感受神經處于持續的興奮狀態,即外周敏化。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外周敏化狀態又會導致脊髓中樞背角的感覺接收區域反應增強,出現中樞敏化,從而表現出痛覺放大,甚至輕微觸碰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

長期的痛覺刺激可以使脊髓背角出現萎縮,背根神經節纖維化,使神經細胞、軸突和髓鞘丟失,也就是去神經支配。除此之外PHN的發病機制還有很多,有待我們去發現。

患側脊髓背角出現明顯萎縮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如何治療

根據PHN的程度,可以選擇多種方案的聯合治療模式。離子通道阻滯劑是PHN的主要治療藥物,規律足量使用后如鎮痛效果不理想,可嘗試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的相互轉換,同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可酌情考慮聯用三環類抗抑郁藥或者5?HT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經非阿片類藥物治療疼痛控制仍不理想者,可加用阿片類藥物。除了藥物治療外,疼痛科開展的微創介入治療,康復科開展的物理理療,中醫科開展的中醫藥方案,都為PHN患者提供了選擇。

如何預防帶狀皰疹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預防帶狀皰疹疾病最經濟、最有效、最簡便的手段。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在面對疾病的時候變得脆弱,容易成為眾多疾病的易感人群。通過接種疫苗,不僅能降低疾病發生風險,還能節省治療費用。

(原標題:哪些人易感帶狀皰疹?好了為啥還疼?這些事需要注意)

來源:健康北京 

流程編輯:TF065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