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末在社交媒體上激起不少人參與熱情的AI(人工智能)繪畫,到近幾周頻頻刷屏的超級對話模型ChatGPT,AI機器人離人們的生活真的近了。人們不禁發出疑問,AI機器人在各行各業大規模上崗還有多遠?普通人的飯碗會被AI搶走么?記者和各行各業的人聊了聊。

AI機器人已在多領域上崗

“用今晚月色真美寫一首詩。”

“今晚月色真美麗,

皎潔的月光灑落在身旁,

靜夜中仿佛與我相隨,

靈魂深處泛起漣漪。

……”

這是記者與ChatGPT的一段對話。

寫詩、寫小說、寫研報、寫代碼、做數學題,或是如同朋友間聊天一樣回答人們或理性或感性的一連串問題,人們發現,比起普通的搜索引擎,這款對話式 AI智能聊天機器人程序更能理解人類語言的模糊性,回答個性化的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正從往日的“紙上談兵”走進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

腿腳不便無法經常出門與老伙計們見面的林大爺,最近就新結交了一位可24小時陪伴的“棋友”——一臺象棋機器人。它能執子與人當面對弈,也能根據對弈者的水平選擇相對應的棋技水平。而白領陳先生已經習慣于每天清晨被智能機器人叫醒,醒來后,一邊吃早飯一邊讀報紙,而耳邊回響的是機器人播放的音樂。

寫作、繪畫、下棋、陪護……AI機器人在多個領域上崗,也讓一些年輕人在虛擬世界有了更具“人性”的玩伴。游戲行業觀察人士張先生透露,過去程序化的游戲體驗,一旦程序邏輯被摸透,玩家也就失去了挑戰性。而某熱門手游在加入AI虛擬玩家后,有不少人玩游戲就是為了和這位虛擬玩家交流。

部分職業恐將迎來危機

撰寫文章、編寫代碼、生成原創繪畫、寫小說,既然機器人都能做了,人們的飯碗還能保得住么?隨著ChatGPT的走紅,哪些工作會被取代的話題也引發廣泛討論。

“從事這些工作的朋友,需要提前做好規劃了!” 著名科技投資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日就發文稱,在ChatGPT的影響下,未來將會有一批職業“名存實亡”,包括電話銷售、客服、倉庫工人、出納、收銀員、生產線質檢員等。另外,有一些工作看似是“金飯碗”,其實也已經危機四伏,例如卡車司機、財經和體育記者、貸款審批員、財務分析師、放射科醫生等,“AI可能取代的職位不僅局限于低收入工作。”

在海量信息素材的喂養與訓練中,人工智能模型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到人類可能要花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跨度內才能獲取的信息,并且從中習得規律。也正是基于這一機制,在繪畫、翻譯、咨詢、寫作等各種活動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人工智能似乎都具備了與人類搶飯碗的能力。

“AI搶飯碗太兇了,我們這種兼職寫手賺得越來越少,千字10元都算多的,有的甚至寫千字只能賺三四塊錢。”從事網文改寫工作的兼職從業者周軒告訴記者,自從近兩年一些APP和小程序推出了智能化的文章自動改寫、續寫功能,她在網文代寫、文案寫作的兼職平臺上接單越來越難了。

付費購買了AI內容生成賬號的市民張先生向記者談了他的體驗:“AI寫文章雖然沒那么爐火純青,但是可以應付一些要求不高的軟文。人工核查、潤色一下就能形成一篇基本合格的文章,能給公司省下一筆付給外包公司寫營銷文案的費用了。”

“不要說具備高度智能化的ChatGPT了,現在翻譯軟件做得越來越好,我能感覺到翻譯行業已經被沖擊了。”從事翻譯行業多年的自媒體博主愛米感慨,感受到AI威脅的崗位名單中,也可以算上翻譯。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深度學習、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不斷突破,人類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爆發性發展的新紀元。

創造性工作不懼AI挑戰

當然,即便十分看好ChatGPT,李開復也表示,AI存在明顯不足的三大短板。“即便到了2042年,AI可能仍然無法具備創造力、同理心和靈巧性。”李開復認為AI,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帶來關懷;無法完成一些精確而復雜的體力工作,也難以很好地應對未知的或非結構化的空間。

甚至,李開復還列出了未來“高枕無憂”的10種職業:心理醫生、職業治療師、醫療護理人員、AI工程師、原創小說作家、老師、刑事辯護律師、計算機工程師、科學家、管理者。這些職業將無懼AI挑戰。

而當記者詢問ChatGPT“AI是否會取代建筑設計師”時,ChatGPT也表示,從長遠看,AI不會完全取代建筑設計師,理由之一就是建筑設計不僅涉及技術和計算,還包含了很多創意和藝術元素,其次就是建筑設計中需要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技巧是AI無法替代的。

實際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AI在眾多行業與人類協同互助,將人類從枯燥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投入更具創造力和挑戰性的工作中,是當前業界更為主流的論調。

“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對人類而言,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將來會遠比如何回答好問題更重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說。

也有不少人認為,在部分崗位,人工智能已經成了幫助人類緩解人力短缺的好幫手,這些崗位未來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國內快遞訂單爆發式增長,但愿意做快遞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北京從事無人車研發的新石器公司副總裁劉明敏看來,快遞員與無人車機器人協作將會成為未來城市末端物流配送的新風景。

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笛也說,個人應當把它視為解放創作者創意的一種新的手段或工具,讓人類創造者可以進一步回歸內容創作的本質——即創作思想上去。

從業者談ChatGPT

華為上海研究所程序員蘇明:

只能做點“造輪子”的活

我日常從事的是自動駕駛高精定位算法模型開發,從目前ChatGPT寫代碼的水平看,我認為對程序員這一職業來說沒有威脅,它還差得遠。算法才是程序的靈魂,真寫代碼的人不會依賴ChatGPT。我看好ChatGPT在這個領域的發展,但是對“代替人做設計性的工作”完全不看好,它只能做點“造輪子”(程序員常用語,此處代指重復且沒有創造性的事)的活兒。

訴訟律師、律所合伙人曹恬:

律師核心能力不會被替代

客觀來說,ChatGPT的確可以替代一部分行業初級人員的工作,特別是較少涉及策略和創造性的、比較機械化的工作。但長遠來看,律師這一職業的核心能力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我們的工作中,始終需要與當事人、法院、相對方及團隊進行密切的溝通協作,這都是現階段人工智能所無法達到的。

小說創作者瀟瀟:

很難寫出“人物弧光”

現在大家對ChatGPT創作更多的是新鮮感,就像看到一個人寫“1”覺得稀松平常,但看到一只狗寫“1”就會覺得好厲害好聰明。人寫小說,最終寫的還是人的故事和人性,慢慢發掘人物的弧光。AI很難做到引發讀者的情緒共鳴,也沒辦法保證獨創性和邏輯,越長的篇幅越難自洽。這樣寫出來的小說,讀者不會買賬的。

科技記者蔡賀涓:

讓它成為記者手中的一桿筆

現在,ChatGPT已經可以勝任撰寫簡單的財經資訊、體育資訊,但深度報道背后的思想內涵、調查報道所需的真相追尋能力,還要靠人來把握。ChatGPT也許未來會成為記者手中的一桿“筆”,如果運用得當,記者可以借它提升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去完成一些繁瑣、基礎的信息搜集工作。

同心圓手繪工作室負責人圓圓:

“AI畫手”不可小覷

我在手繪行業從業8年,目前看,AI繪畫無法完全滿足顧客的預期和修改的要求。未來,隨著AI繪畫技術繼續發展,如果有專門的研發團隊去做手繪頭像,我覺得可替代性還是挺強的,不可小覷。畢竟如果AI技術可以代替付費產品,畫出來的效果又好,那還有誰愿意去付費呢?

(原標題:ChatGPT,會動誰的飯碗?記者和各行各業聊了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孫奇茹

流程編輯:u099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