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月29日發布了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分十二個部分全方位盤點和分析了去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盡管其中一些比較受關注的數據此前已經公布,比如2023年GDP的數據(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和增速(5.2%),但這并不影響這份統計公報的重要性。對于當前該如何正確理解中國經濟,這份統計公報算得上是最全面、最權威的材料了。
首先,這份公報從更多維度呈現出了去年中國經濟的亮眼之處。其中,經濟結構轉型含量、綠色低碳含量、新動能含量、民生含量都可圈可點。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 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同比增長5.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7%等凸顯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進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7.8%標志著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而“新三樣”產品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40萬家則是經濟增長新動能含量的直接注腳,國民總收入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過GDP增速、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等都是社會民生事業新進步的體現。
其次,這次公布的統計公報及相關解讀,具體地闡釋了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正是由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壯大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發力,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不少指標跑贏GDP增速,展現出了明顯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5.2%的增速、6萬億元的經濟增量,又為就業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社會民生各項事業以及基礎研究等方面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國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實際上,這么詳實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在世界范圍內也并不多見,它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尤其是在外界對中國經濟眾說紛紜的背景下。從統計公報中,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像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一樣廣闊而堅實。中國制造業的強大能力舉世公認,而農業、服務業、貿易、環境保護、文化旅游、衛生體育等領域都在快速發展,具體層面可能有些差距,但沒有哪個特別拖后腿。就像一個修了所有科目力求上進的學生,各科成績都在追求優秀,沒有明顯偏科的。這在全世界各大經濟體中即使不是獨一無二,也屬鳳毛麟角。
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同時,我國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還是世界第二大“數據富礦”,并且,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說,無論是國民經濟整體健康運行所需要的基礎,還是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所需求的要素,乃至孕育新科技革命所需求的環境,中國經濟都有不可限量的巨大潛力。體現在這份統計公報中的,不僅有中國經濟的“體量”,更有中國經濟的“體質”。
當然,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能、鞏固“好”的勢頭,中國經濟將不斷展現韌性、活力和潛力,也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U022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版權侵權聯系電話:010-85202353
全部評論
0條